稿件来源:《中国煤炭报》2020年7月9日二版头条
40年后,压覆的45万吨优质煤可以采了
——冀中能源集团邢台矿探寻北留4号井纪实
“找到了,北留4号水井找到了……”地测人员兴奋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,冀中能源集团邢台矿总工程师张书国紧握话筒的手也跟着一起颤抖。
张书国的眼圈有些泛红,半年来探查北留井口的各种艰辛,像电影画面一样在脑海里快速闪过。
56岁的张书国随邢台矿一起成长,从小到大、由弱渐强。如今,矿井可采储量仅存300多万吨,资源接续迫在眉睫。为了延续矿井寿命,他们把目光瞄向了不远处的北留4号井。
“4号井是西北留村1981年自建井,用于农业灌溉。”翻开图纸,张书国缓缓地说。井深600米,属承压水通道构造。当年,为了确保水井的安全,矿上留设了保护煤柱,压覆了45万吨的可采储量。
40年过去了,对于仅存于图纸上的小小井口,“按图索骥”着实不易。
多方辗转寻找知情人
和张书国心情同样迫切的,还有邢台矿2万多名职工家属。
张书国忘不了,之前的野外踏勘,图纸对应的井田西南部区域并未发现水井。他感到,职工家属渐暗的眼神像针刺一样。
经过多方寻访,张书国找到了西北留村退休多年的老支书,试图从他那里打探到北留4号井的确切消息。
“那口井早抽不出水了,没法浇地,后来也就没人管了,成了废井。”80多岁的老支书点上一支烟,叹了口气,“连个标记都没有,可不容易找啊……”
证实北留4号井被废弃,张书国带领技术人员再次前往水井标注点实地勘察。
他们明白,只要搜寻到北留4号井的地面位置,再对其周边进行综合治理,这45万吨优质原煤就能稳稳到手,矿井资源紧张的局面也就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。
“把北留4号井资料全找出来,越详细越好。”张书国召集地测、基建等技术人员翻找相关资料。原始图纸、资料铺满了桌子,甚至还有当年的建井图纸、基建报表。
其他班子成员也没闲着。矿长王荃费尽周折,辗转联系到当时参与建井的3位钻井队员,求证井口周边参照物。邢台矿党委书记赵有理不放过一丝微小线索,陆续找到40年来承包该地块的4位土地所属人,询问井口地形地貌的变化。张书国一有时间就扎进成堆泛黄的原始资料中,记录、测算写满了整个本子。
矿地测科的技术人员展现出强烈的攻关热情。通过半年多的学习研究,他们各个精通金属管线探测、授面电磁探测技术,熟练掌握物探法、磁法探测等地测方法。
为了摸清地形地貌,地测科技术员赵晓江即便周末带孩子游玩,也把地点选择在北留4号井附近。他的爱人忍不住向张书国抱怨:“你给晓江派的啥活儿?别人都逛公园,他咋光领孩子往荒郊野地里跑?”
水井定位下足绣花功
按照原始资料分析出的坐标,技术人员和挖掘机械一同到达了井田区域,对北留4号井实施挖掘作业。
“准备时间不足,原始资料不全,定位精度不高,第一次的探井工作开始没多久就被迫中断了。”赵晓江回忆。3月18日,练就了一身“绝技”的技术人员,又一次开启“寻井模式”。
“张总,预测地点上方是高压输电线,对金属探测器的干扰太大了,脉冲信号根本找不到。”赵晓江一边操作探测器一边焦急地向张书国报告情况。
张书国又是打气又是指导。“根据定位坐标,还有地面散落、当年钻井时遗留的钻杆取芯岩石,基本可以确定就在坐标点周边30平方米范围内,大家稳住神儿。”他判断,受当年技术条件限制,坐标定位存有偏差。
因为打井时会伴随大量的泥浆,张书国指导技术人员对比泥土的性状,“泥浆土与普通土在颜色和密度上会有不同,找到泥浆土便可以确定大体位置。”
在不断的寻找、讨论和研判中,一星期又过去了,技术人员反复确认着坐标。
3月25日,挖掘机到达预定作业地点,闻讯赶来的土地承包人要求先行赔付因作业造成的油菜损失,等技术人员筹足资金后天色已晚。
翌日再战,突如其来的降温降雨给挖掘工作增加了难度。当探坑作业至5.2米时,已达到了挖机挖深极限,仍然一无所获。 “井沿深度比预计得还要深,明天更换大型挖掘机械。”赵晓江说。
3月27日,风雨后的北留井田,迎来了温暖的阳光。一夜无眠的技术人员,早早来到了探坑现场。
5.3米、5.4米、5.7米、6米……当挖掘机挖深至6.1米时,突然遇到了阻力,铲斗发出“呲呲”的金属摩擦声。大家迅速向坑边围拢,指挥司机小心清理浮土。有几个技术人员嫌挖斗太大不方便,干脆拿上铁锹和镐头跳下坑底手动清理
“找到啦,找到啦!”黑黝黝的北留4号水井井管终于重现天日,显露在众人面前,欢呼声此起彼伏。
“目前,我们正在进行紧张有序的地面钻探作业。”张书国如释重负。他说,解放压覆的煤炭资源,至少可以延长5年矿井服务年限,带来9000万元的经济效益。
(本报记者 王 海 通讯员 许保鑫)